什么是“跳倉法”
日期:2021-02-01 / 人氣: / 來源:未知
什么是“跳倉法”
“跳倉法”即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施工技術:
是指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,在早期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階段,將超長的混凝土塊體分為若干小塊體間隔施工,經過短期的應力釋放,在后期收縮應力較小的階段再將若干小塊體連成整體,依靠混凝土抗拉強度抵抗下一階段的溫度收縮應力的施工方法。

“跳倉法”施工工藝簡單,以上圖示例為例:
根據基礎筏板面積大小沿長度和寬度方向各分為不大于40m的區格,沿各自方向分別編號。具體施工順序是:先澆筑第一批即1-1~1-6,相隔不小于7d后再澆筑第二批即2-1~2-6。
“跳倉法”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間性能尚未穩定和沒有徹底凝固前容易將內應力釋放出來的“抗與放”特性原理,按照“分塊規劃、隔塊施工、分層澆筑、整體成型”的原則施工,其模式和跳棋一樣,即隔一段澆一段。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于7天,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干燥作用,這樣就不用留后澆帶了。
“跳倉法”施工與傳統的“后澆帶”施工工藝對比優勢顯著:
1)簡化施工工序、可加快施工進度。
2)減少施工縫、有利于控制裂縫提升工程質量。
3)節約材料、綠色環保。
“跳倉法”施工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:
1)由于基礎底板屬于大體積混凝土,其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宜為C25~C40,可采用60d或90d齡期的強度指標作為其混凝土設計強度。
2)地下室外墻也可采用跳倉施工法,其區格長度不宜大于40m,也可沿外墻30~40m設一條800mm施工后澆帶,帶的兩側采用鋼筋網或鋼板網,后澆帶可在頂板澆筑混凝土時同步澆筑,且不少于7d。
3)地下室頂板及地上樓板也可采用跳倉施工法,平面的縱向和橫向分為各不宜大于40m的區格,沿各自方向編號,各層及基礎底板(包括墻體)不必在同跨內,可各自分區格(即其施工縫不必上下對齊)。
4)采用跳倉施工法時,必須嚴格遵守、滿足有關的規范要求。
5)樓板也可以采用跳倉施工法,與基礎底板施工方法相同,出于樓板厚度較薄的考慮,澆筑間隔時間可相應縮短一些,其實過去分段流水作業中已有這方面的經驗。
“跳倉法”即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施工技術:
是指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,在早期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階段,將超長的混凝土塊體分為若干小塊體間隔施工,經過短期的應力釋放,在后期收縮應力較小的階段再將若干小塊體連成整體,依靠混凝土抗拉強度抵抗下一階段的溫度收縮應力的施工方法。
“跳倉法”施工工藝簡單,以上圖示例為例:
根據基礎筏板面積大小沿長度和寬度方向各分為不大于40m的區格,沿各自方向分別編號。具體施工順序是:先澆筑第一批即1-1~1-6,相隔不小于7d后再澆筑第二批即2-1~2-6。
“跳倉法”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間性能尚未穩定和沒有徹底凝固前容易將內應力釋放出來的“抗與放”特性原理,按照“分塊規劃、隔塊施工、分層澆筑、整體成型”的原則施工,其模式和跳棋一樣,即隔一段澆一段。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于7天,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干燥作用,這樣就不用留后澆帶了。
“跳倉法”施工與傳統的“后澆帶”施工工藝對比優勢顯著:
1)簡化施工工序、可加快施工進度。
2)減少施工縫、有利于控制裂縫提升工程質量。
3)節約材料、綠色環保。
“跳倉法”施工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:
1)由于基礎底板屬于大體積混凝土,其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宜為C25~C40,可采用60d或90d齡期的強度指標作為其混凝土設計強度。
2)地下室外墻也可采用跳倉施工法,其區格長度不宜大于40m,也可沿外墻30~40m設一條800mm施工后澆帶,帶的兩側采用鋼筋網或鋼板網,后澆帶可在頂板澆筑混凝土時同步澆筑,且不少于7d。
3)地下室頂板及地上樓板也可采用跳倉施工法,平面的縱向和橫向分為各不宜大于40m的區格,沿各自方向編號,各層及基礎底板(包括墻體)不必在同跨內,可各自分區格(即其施工縫不必上下對齊)。
4)采用跳倉施工法時,必須嚴格遵守、滿足有關的規范要求。
5)樓板也可以采用跳倉施工法,與基礎底板施工方法相同,出于樓板厚度較薄的考慮,澆筑間隔時間可相應縮短一些,其實過去分段流水作業中已有這方面的經驗。
作者:建工集團
上一篇:項目總工主要工作內容 下一篇:如何寫施工日志!
推薦內容 Recommended
相關內容 Related
- 如何寫施工日志!03-11
- 什么是“跳倉法”02-01
- 項目總工主要工作內容01-25
- 項目經理:在工地上負責干啥?01-18
- 關于抗震支吊架01-04
- 橋梁的56個加固技術方法,圖文并茂12-14